糖瓜
糖瓜是古老的傳統名點,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(祭灶神)。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,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、關東糖供著,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,請他多多美言之意,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。北京有這么一句歇後語:“灶王爺升天---好話多講”。
基本介紹
中文名:糖瓜主要食材:熟花生 熟杏仁、核桃仁、葡萄乾、枸杞、腰果分類:大眾小吃口味:甜特點:香甜可口,營養豐富起源:河南
起源,說法一,說法二,傳說,民謠,民俗,糖瓜製作技藝,口感,
起源說法一《後漢書》「陰興傳」記載南陽(河南境內)陰子方於臘日以黃羊祭灶,受了灶神的祝福,因而發跡,三世繁昌,周處(二四○—約二九九)的《風記》則說:「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。。宗懍(約四九八—五六五)的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荊楚一帶的祭灶習俗則是在臘日(十二月八日)「並以豚酒祭灶神」。由祭灶的供品看來,人們對這位會打小報告的灶神,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。早先還用黃羊、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,到後來乾脆就酒將他灌醉。宋朝以降,灶神根本就成了被開玩笑的對象。宋人祭灶使用一種稱為「膠牙餳」的灶糖,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。也有人說是要讓灶神的齒牙被糖黏住,說不出話來。北方常見的灶糖有所謂的「糖瓜」,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。另一種「關東糖」,是以江米磨粉加飴糖製成,又硬又脆,可以久存。說法二習慣上,商家到歲末,就要清算全年的賬務。所以送灶同時也是催債、討債者絡繹不絕於途的時候。不過,討債最多只到除夕。一等吃過年夜飯,就算沒收到債款,主客見面時,也得拱起手來互道恭喜。所以北方有句俗話說:「要命的關東糖,救命的餃子」(除夕吃餃子),就是形容這種情形。傳說“臘月二十三,灶王爺要上天。”這是流傳在各省許多地方的一首民謠。說的是臘月二十三日這天,灶王爺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實情,因此每家每戶都要擺上供品來祭灶君上天,故稱“祭灶節”。而在祭灶君時,許多地方都用麥芽製作的糖瓜為供品,這究竟是為什麼呢?說來還有一段故事。故事 傳說灶王爺叫張生,家裡很富有。雖然媳婦李氏很賢惠,但不能生育,被張生休了。她勤懇過日子,成了大財主。張生的再婚婦人,好吃懶做,坐吃山空,敗盡家業,續弦之妻餓死,張生靠乞討度日。當張生到李氏家討飯時,二人見面,張生羞愧難當,一頭扎進灶坑裡,被灶火燒死。張生升天后向玉皇認錯,被封為灶王爺。而今關東農村供奉的灶神卻演化成為玉皇大帝之弟,玉皇大帝賜給他灶王的封號,讓他成為天地間的使者,作為玉皇大帝的耳目。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宮,與玉皇大帝團聚,並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為,玉帝根據奏報的情況,對這家人進行獎善懲惡。糖瓜豈知這位張禪,自當上灶君之後,仍是好吃懶做,不務正業。人們信不過他,害怕他上天之後胡言亂語,便在他上天之日,擺上糖瓜來祭奠他。祭祀時,先將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對聯貼在灶君像的兩側,用來提醒他多為百姓說好話,辦實事。至於供品糖瓜,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點,用來糊住他的嘴。當他嘗到糖瓜的甜味時,就要多說點好話,如果他想打小報告說壞話時,就讓糖瓜的粘粘住他的嘴,讓他想說也張不開口。河南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,說其鍋台壘得好,故死後作了灶神。傳說“灶神司人間善惡,上天回好言,可保來年免災”。河南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,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製。畫之正中為灶君夫婦,頭上為玉宇天宮,下面印有當年曆法和農曆二十四節氣表,並標有幾龍治水,幾日得辛。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,外有八仙,左右待立金童玉女,兩側還有雞犬六畜,俗稱“老灶爺牌位”。民謠“二十三糖瓜兒粘”。到了臘月廿三,家家戶戶開始大忙。進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說法:二十三糖瓜兒粘;二十四掃房子;二十五磨豆腐;二十六去割肉;二十七宰公雞;二十八把面發;二十九蒸饅頭;三十晚上熬一宿;正月初一扭一扭。民俗河南民間講究“祭灶必祭在家”,有“祭灶不灶,全家都來到”的俗諺。祭灶時,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。豫東等地,選在祭灶節認了乾親的乾兒、干女,也要攜帶灶糖、燒餅、鞭炮、香表和一隻大公雞來參加乾娘家的祭灶儀式,表示自己已是乾娘家的正式成員。河南人祭灶歷來由男人主祭,民間傳說,月亮屬陰,灶君屬陽,故“男不祭月,女不祭灶”。但安陽等地,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。祭灶日晚上,家家用豆腐、粉條、白菜、海帶等作成“祭灶湯),端至老灶爺牌位前,然後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,稱“祭灶糖”,因“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,故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”。有的還烙制十八個火燒,並用公雞一隻,夾其兩翼,放在灶神前,同時將一些草、豆放在一邊以“秣神馬”。祭灶時,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,然後,燃香、燭於神案前,並燃放鞭炮,祭者口念禱詞,其內容多種多樣,均為求助祈福之語。禱告畢,將灶神像從牆上揭下,用灶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,置於紙馬上焚燒,同時高呼“送灶爺騎馬升天”,祭祀便告結束。因此,在祭灶君時,便要跪在灶君面前,口中念念有詞,當面進行禱告,高誦《祭灶謠》,其謠曰:“灶王爺爺你聽著,廚房裡你見天瞄著過。我頓頓省吃又儉喝,拋米撒面是一時錯。爐窩裡骯髒是娃哩多,你老人家可得擔待著。這糖瓜吃不了全拿著,捎給玉皇大帝嘗一嘗。我這裡與你把頭磕,上天去可要與我把好話說。初一你早點回來別耽擱,到咱家吃我蒸的棗山饃。”禱告完畢,主婦要將灶君像慢慢揭下來用火燒掉,表示灶君已經上天。直到除夕晚上,再將新灶君像貼上去,算是另一年的開始。雖然這種祭灶活動大多數家庭已不再奉行此禮,但臘月二十三吃麻糖的習俗卻一直保留到了。祭灶後,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、餅和共進晚餐。在河南上蔡等地,所進晚餐多用麵條等素食,不食葷腥,講究吃得越多越好,俗稱“填倉”。糖瓜製作技藝“糖瓜祭灶,新年來到”;“二十三,糖瓜粘,灶王爺要上天”。每年臘月二十三,舉行祭灶的儀式,稱為“祭灶節”、“送灶”或“辭灶”。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,他端坐在百姓家裡的廚灶中間,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、善惡行徑,待到每年臘月二十三,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,所以人們都要祭灶,並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祭祀灶王,粘住灶王爺的嘴,讓它“上天言好事,下地保平安”。祭祀時,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,焚化,算是送祭升天。“糖瓜”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,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“關東糖”,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“糖瓜”。脈田糖瓜現在的材料是大米和麥芽,用料的比例是3:1,也就是3斤大米兌1斤麥芽;通常每做一次糖瓜,首先準備30斤麥芽,讓其發酵生芽後備用;再將90斤大米煮熟,和發酵生芽的麥芽混合,添加8至9擔水,一擔水約50斤,然後用火蒸煮,在適當的溫度下拉絲成瓜,完成這些數量的糖瓜,一般需用6至8人做一天。糖瓜是清朝宮廷麵點的典範,吃起來脆甜香酥,別有風味,其中以山東省文登市高村鎮脈田村的脈田糖瓜最具代表性。
糖瓜祭灶,它預示著甜蜜春節的開始,這不僅是人們處理節日的一種方式,同時也是人們發泄情感的一種方法,它充分體現了文登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,也充分表現了文登人處理節日的幽默感。口感"糖瓜"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大的糖,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"關東糖",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"糖瓜"。冬天把它放在屋外,因為天氣嚴寒,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,吃起來脆甜香酥粘,別有風味。特點香甜可口,營養豐富。糖瓜好吃但不宜多吃!
相關詞條
糖瓜糖瓜是古老的傳統名點,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(祭灶神)。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,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、關東糖供著,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...
陳樓糖瓜萊蕪特產陳樓糖瓜,始於清朝同治年間,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生產歷史。陳樓糖瓜是陳氏先祖陳孟春所創,據說當年陳氏先祖從河北遷來時,就帶來了糖瓜的製作手藝,經過代代相...
糖瓜粘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,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“關東糖”,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“糖瓜”。冬天把它放在屋外,因為天氣嚴寒,糖瓜凝固得...
賣糖瓜糖餅賣糖瓜糖餅的營生是老北京七十二行之一。此行當專門從事老北京傳統民俗中“祭灶”貢品——“糖瓜糖餅”的加工。“賣糖瓜糖餅”的夥計,用麥芽糖做成“糖瓜、糖餅...
脈田糖瓜脈田糖瓜(麥芽糖)久負盛名。相傳明崇禎年間,高村鎮脈田村伯姓農民闖關東學得麥芽糖製作技術。回家後,組織族人成立製作麥芽糖瓜的小作坊,每年冬閒製作麥芽糖。...
糖瓜兒粘糖瓜兒粘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,屬於年節食品。過去春節里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,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、關東糖供著,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...
祭灶(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)祭灶時,還要把關東糖(糖瓜)用火融化,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,這樣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。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習俗,因此祭灶王爺,只限於男子。...
灶糖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,這一天的習俗是“送爺”,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,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(也有人叫灶糖),為的是讓灶王爺...
祭灶節民謠中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,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,有所謂“官三民四船家五”的說法,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,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,水上...
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,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、掃塵、吃灶糖的日子。民謠中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,有所謂“官三民四船...
小年(傳統文化中祭灶、掃塵的日子)俗話說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,過小年時,人們會買糖瓜、關東糖、麻糖等供奉,祈求灶王爺嘴甜些,上天言好事。 [1] 小年洗浴 大人、小孩都要洗浴、理髮。民間有“有...
河州飴糖在甘肅河州回族、東鄉族等民族民眾娶媳婦的時候,新房裡除了要放些核桃、紅棗外,還要給新郎、新娘放上一碟子“糖瓜”。所謂“糖瓜”者,就是河州土產的一種飴糖...
送灶過了小年,又唱道:“糖瓜祭灶,新年來到;姑娘要花,小子要炮;老頭兒要頂新氈帽,老太太要件新棉襖。”送灶文學韻味 編輯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,魯迅先生...
吃灶糖灶糖 ,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,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(也有用芝麻糖的),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,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,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。...
年俗普通用的是糖瓜、棗等,臨朐地區還用羊棗、柿餅,威海用糯米餅、小糖瓜,無棣、恩縣、博平、招遠、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,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,不讓他上天說...
春節習俗灶糖(關東糖)是一種麥芽糖又稱麻糖,粘性很大,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“關東糖”,拉製成扁圓形的就叫做“糖瓜”。冬天把它放在屋外,因為天氣寒冷,糖瓜凝固得...
過年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,要供奉糖瓜,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,讓他上天言好事。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,就是請(買)一張新的灶王畫(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...
祭灶神民謠中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,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,有所謂“官三民四船家五”的說法,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,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,水上...
熱門詞條
Orbitz
金善美
Stay With Me
X10
YUI
nonno
摩爾莊
忘不了
夏天旅店
奧黛麗·赫本
justice
開羅會議
台灣高粱酒
椎名桔平
連勝文
悍
vdsl
歐債危機
duck
翠微居
最後大法師
電解拋光
鏡子
dada
靠譜助手
DHD
Listen To Your Heart
未來啟示錄